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达尔文所说的,“人不能改造环境,只能适应环境。”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只有理解了这句话,才有生存与发展。
应该说,改革20多年来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在不断改善。但是,还应该承认,我们的经济还不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民企的生存环境还难以尽如人意。这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上。第一,宪法中列入了保护私人合法财产,这是民企发展的产权保护基础,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各种配套的法规或其他原因,仍得不到完全实施,私人产权受侵之事时有发生。第二,在法律上民企与其他企业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在进入行业与融资等方面仍然难免受到歧视。第三,各地民企生存环境差别甚大,在一些落后地区,民企生存环境仍较为恶劣。
我们应该呼吁尽快改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政府也正为此作出不懈努力。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完善市场经济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有长期封建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中,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对于民企来说,不是等环境好了再去发展,或着把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是要在现有的不完善环境之下找出自己最优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发发牢骚,抨击民企发展环境,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无用的。民企本来就是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今天民企仍要学会在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之下发展与壮大自己。这正是适应环境的本意。
环境是一种硬约束,应该把这种硬约束作为制定自己企业发展规划不可逾越的界线。比如产融结合是国外一些特大企业经营的模式,也是企业迅速壮大的路途。但在我国并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金融市场,在这种现实之下,就很难走这条路。硬要走这条路就会像德隆那样迅速扩张,又迅速土崩瓦解。有些民营企业通过一些非法的方式去融资,也曾取得一时效果,但终究难以成功。再如,许多民营企业都追求做大或实行多元化,但多元化的一个重要限制条件是融资能力,在民企向银行贷款困难,进入资本市场又不易的情况下,许多前景良好的扩张或多元化计划往往失败于资金短缺。其实在这些融资的硬约束之下,民企仍然有许多事情可做,即使只做一个小企业,也可以靠产品创新而不是数量扩张取胜。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防范风险。在目前的条件下,民企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要比国企大得多。这次宏观调控尽管是必要的,但由于用行政手段控制土地和信贷,也给企业带来冲击。而且,对民企的冲击远远大于国企。许多民企受到宏观调控的冲击还在于自己缺乏一种政策非规则变动风险的意识。民企无法影响和预知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更无法改变政府政策,所以,风险的防范就十分重要。应该说,政府的政策尽管无法预测,但并非完全是突变式的。只要注意经济发展的状况还可以找出政策变动的蛛丝马迹。民企还应该有更多风险意识,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风险有相应的对策设计。
经济学中讲的最大化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没有约束条件,最大化作为一个无限量是毫无意义的。企业也总是在某些限制条件之下经营,现在民企所面临的无非是限制条件多一点而已。适应环境就是要在这些限制条件之下争取做得最好。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抛弃一切没用的怨言,把民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