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月度资讯
做大做垮
钟朋荣
日期:
2004-10-04
浏览次数:
1572
“做大做强”是中国经济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
从前些年的三株出事、轻骑出事、春都出事,到最近的三九出事、德隆出事,给人一个强烈的信息,即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大做垮。大者不一定是强者,在中国当前的企业界,真正的强者似乎不是那些大企业,而是浙江等地的中小企业。
做大做垮,做小做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量事实。在这种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在发挥着作用?这就要从决定企业制度的两根链条谈起。
谁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
一个企业的股东数量有很大的弹性:股东最少的企业,可以只有一个股东;股东较多的企业,可以有10万甚至10亿个股东。中国的上市公司,股东数量不少都在10万以上;中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拥有10亿股东的企业,只不过股权没有在个人之间量化。
这里存在着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当企业只有一个股东时,比如某企业是张先生的,张先生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作为该企业的所有者,张先生事事都会亲自过问。
如果该企业的股东不是1个,而是10个、100个、1000个、1万个以上,作为股东的张先生,其股东意识必定下降甚至所剩无几,忘了自己是企业的股东。他不会有兴趣参加股东会,更不会有兴趣过问企业事务。
前不久,海南某上市公司召开股东会,据说只有一个股东参加。
这里存在着股东“搭便车”的心理。大家都以“搭便车”的心理当股东,结果,企业相当于没有股东,企业的股东会形同虚设。
在这种情况下,谁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或者是大股东,或者是经营者。
经营者当家,即“阿姨”当家。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小孩,则这个小孩不是由“父母”养,而是由“阿姨”养。
“阿姨”养小孩有三种情况:
一是家教。虽然小孩交由阿姨照看,但父母没走远,阿姨不敢欺负小孩。家族企业请几个职业经理人,虽然许多事务由职业经理人照看,但老板常在旁边看着。
二是托儿所。虽然小孩交由阿姨照看,但父母不是撒手不管,他们早晚都要接送。阿姨如果欺负小孩,父母很快就会知道,立即就会找阿姨算账。一个企业有十几或几十个股东,股东们都不经营企业,由职业经理人打理,但股东们一般都会参加股东会。如果经营者有不良行为,股东们立即会采取措施。这样的企业就如同“托儿所”。
三是孤儿院。小孩交由阿姨养,但在阿姨背后没有父母,父母们都不见了,甚至永远都不见了。这就是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情况。
上市公司的股东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每人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的股份,谁还有股东意识!经营者或大股东(尤其是国有企业当大股东)将上市公司都掏空了,谁会出来把经营者怎么样。
什么叫全民所有制?即全国人民都是这个企业的股东,一个企业有13亿个股东,每人只有十三亿分之一的股份。谁还会有股东意识!所有权还只是个虚幻的概念。
谁会掏空你的企业?
我们再看企业的第二个链条,即管理链条。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就会越多,管理链条就会越长。
企业规模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呢?
1、取决于企业的产业性质。产业性质不同,经济规模的要求也不一样。办咨询公司有一两个人也可以开展业务;但办一家钢厂,没有200万吨的规模,就不具有规模效益。而年产200万吨的钢厂,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
2、取决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样生产微波炉,年产100万台和年产1000万台,在规模效益上差别并不大。但企业规模差得多。
3、取决于企业的产业范围。如果企业只做单一产业,比如只做皮鞋,企业的规模就会相对较小;如果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像德隆一样,涉及到几十个产业,其规模就会很大。德隆的子公司、孙公司共177家,资产规模200多亿,职工近20万人。
4、取决于产品零部件的自制率。同样是生产汽车,美国福特公司在老福特时代采取包打天下的办法,即汽车所有的零部件都自己做,企业的规模当然就小不了。而今天的戴尔电脑公司,将零部件大量外包,企业的规模就不要那么大。
上述四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是企业难以改变的,由后两个因素而引起的规模扩大,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多。管理层次越多,委托―代理链条就越长,委托―代理关系就越多,企业需要付出的代理成本就越高。
所谓代理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项构成:一是给代理人付出的高工资;二是代理人偷懒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三是代理人以权谋私;四是代理人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勾心斗角,即因公司政治而影响工作。
简单讲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企业内部打坏主意的人就越多,想掏空企业的人就越多。
中国社会的两个“难以”
大量企业“做大做垮”,大量上市公司被掏空,说明中国社会现有的信用水平、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难以支撑全国性的股市,难以支撑大企业。
股东链和管理链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企业股东链长,意味着投资者多,意味着所融得的资金规模大。比如,我国不少上市公司,一旦上市,一夜之间融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资金多了,就到处去兼并,结果,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管理链条也相应延长。
另一方面,有的企业盲目发展多元化,盲目扩大规模,结果资金严重短缺,不得不将家族企业或合伙企业变成上市公司,股东由一个或几个,一下子增加到几万个、几十万个。
面对大量企业“做大做垮”的现实,面对中国社会两个“难以”的种种背景,中国企业比较可行的制度选择是,缩短股东链,缩短管理链。通过缩短股东链,把企业由“孤儿院”变为“幼儿园”或“家教”;通过缩短管理链,将企业的代理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怎样缩短股东链?
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展家族企业。我国的《公司法》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得超过50人。《公司法》作此要求,客观上也是为了缩短股东链,以提高股东的所有者意识。
但是,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只能是50个股东,更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只是一个股东。有的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向社会大众融资,把企业办成公众公司。一个企业既要向公众融资又不要办成“孤儿院”,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创办区域性证券市场,即我以前所讲的“三板市场”。
发展区域性交易所,比如,在温州建一个股票交易所,从温州众多企业中挑选出几百家比较好的企业,在当地上市,投资者主要是温州本地人,这样,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就会发生以下变化:
1、 一个企业不是几十万个股东,而是几千个股东,甚至只有几百个股东;
2、股东们参加股东会的成本很低,到企业去看看也很方便;
3、 企业的各种真实信息会通过种种渠道传到股东们的耳朵里。
以上这几个变化的结果,股东们的所有者意识和作为所有者的责任感会大大提高。以这样的股东为背景,企业就不是“孤儿院”,而是“托儿所”或“幼儿园”。
缩短管理链的一个主要方式,同样是发展家族企业。然而,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办成家族企业。许多企业因产业性质或规模经济的要求,不得不突破家族管理的界限。
为了既缩短管理链条,又不丧失规模经济的优势,主要的办法就是两个集中:
一是产业集中,即由多元化转向专业化。一个企业只集中做一两个产业,即使规模比较大,管理链条也不会很长,比较容易做到扁平化管理。
二是环节集中。如果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在自己最有优势的几个环节上,其他环节都外包,则企业的规模就不会有那么大,管理链条就不会有那么长。
家族企业是股东链和管理链最短的企业,但家族模式有两大缺陷:一是规模小,二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差。浙江人在实践中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即通过分工细化,通过小企业、大配套和区域性产业集群等办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家族模式、分工细化、产业集群三位一体的企业体制和产业组织形式。(本文作者系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