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月度资讯
职业经理人七年之痒
本刊记者·陆军
日期:
2004-08-02
浏览次数:
910
合作八年,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他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老板却低薪聘了个取代者——他到底是不再胜任职务,还是遭遇七年之痒?
嘉宾:成伟企业顾问公司总裁刘仪伟
浩竹猎头公司执行经理王常江
事件背景
拍得三九医药国有法人股之后,健康元便发出公告称,公司以通讯方式通过董事会决议,批准在健康元工作近8年时间的职业经理人王小滨因健康原因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在未物色到合适人选之前,由董事长朱保国暂时兼任公司总经理。
1996年太太药业(现改名为健康元)将王小滨挖来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总监;2001年,又将其提升为总经理。
据健康元内部人士介绍,半年前,朱保国就有意安排了王小滨的接替人——他从外面挖来一名销售总监何家荣,而当时王小滨就负责销售业务。王小滨辞职后,朱保国立马提名将何家荣升为副总经理,负责销售工作。王小滨的薪水,比接替其职务的何家荣薪水要高得多。
朱保国否认“赶走王小滨”的说法,也不承认与节约工资成本有关,他一再强调王小滨的离职是个人身体原因。而此时,王小滨已经在深圳一家人参保健品公司——太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销售总监兼总经理了,并且健康元多名员工跳槽至该公司。
专家点评
无暇充实自己?
刘仪伟:无论是保健品还是药业,营销都要比其他行业相对重要。我觉得朱保国不应该是单单出于所谓成本考虑而作出这样的选择——提升何家荣,作为王的岗位替代者。
一个职业经理人空降到一个新环境,一般应该以一个副手或较低职位切入,他在企业中主要在忙两件事——熟悉周围环境、企业文化,与企业各方面进行磨合;运用以往的经验、背景知识来为企业做事,完成他应有的作用,使企业达到当时聘用他的目的。这两件事足可以让人忙得不可开交。而这种繁忙使职业经理人忽略或者无暇顾及第三件应该做的事——充实自己,使自己保持对企业的引领能力和作用。而往往正是由于这第三件事,使得职业经理人在一个企业中永远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职业经理人抱怨,成长、转变于企业之前非常困难,因为半路出家的学习永远抵不上人才市场上有合适经历的人。
在本案中,王小滨离职的原因可能是:自身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应付公司战略调整后的变化,发挥作用的空间变小造成的。
王从1996年进入这家企业,8年来,现在的药品营销方式可能与当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当时是轰炸式的,靠广告来拉动销售,现在可能有了新的变化。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朱保国这几年的战略思路开始向药品转移。保健品是短线产品,一般生命周期比较短,太太口服液应该是朱保国创造的一个保健品销售奇迹,但近两年也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朱保国在药品方面的投资加大,企业发生战略性转移。此时,相应的行业变化使营销方式可能发生相应变化。
我们再翻看王的履历:亨氏、李锦记——之前他一直在食品等快速消费品市场打拼,在1996年朱保国专心做保健品时,找来王帮他做销售并打造一支国际化团队,是非常适合的,太太药业这几年的发展也见证了王的作用。但当朱保国要开拓药品市场时,王的经验和作用就可能不那么合适了。
存在七年之痒?
王常江: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充分根据说明王是被排挤走的,我认为不应该是年薪问题。合久必分,我觉得这是王小滨离职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一家公司做了五到七年,也该到了可以看看外面机会的时候了。作为职业经理人,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在一个企业中完成自己的阶段性作用,并且培养一批做事的人——就是要为他人做嫁衣,并且要做得漂亮,然后离开,去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
职业经理人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最佳时间应该是5—7年,而不是无限期地待在一家企业。我们经常会建议一个经理人在一家公司做了5—7年之后,可以看一看外面的机会了。结婚有个七年之痒,实际上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也有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经理人和公司的各种摩擦会不断暴露,双方的新鲜感越来越弱,多数情况企业觉得再深挖职业经理人的潜力可能不够了,大家合作产生更多效益的可能越来越低了,互相激发新思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而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来说,自己面临的应该是去做更有价值和挑战的工作。一般地,我接触的职业经理人中,在守业和继续创业方面,一般都会倾向后者。
对王小滨的职业规划而言,他现在面临的可能是——是否能够进行二次腾飞,目前这个机会对王来说是一个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机会。在健康元,他已经做了8年,时间上已经进入了7年之痒的时期。在他的想法之上,董事长朱保国会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想法。王的出走与朱保国的家族管理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健康元的内部员工也承认,王在健康元可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太阳科技,由于刚入保健品产销这一行,没有成熟的经验,王得到更大的授权,可能有真正自由的空间去发挥。王选择离开的确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是王的顾问,也会建议他动一动了。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