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阳光温和地铺满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办公室,徐亚丁院长边茗咖啡边向《英才》记者介绍研究院的情况。尽管2006年10月30日才正式挂牌揭幕,但西门子在中国设立研究院的计划却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敲定并着手运作。正如德国人低调严谨的风格,挂牌只不过是瓜熟蒂落而已。
现在,中国有近800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不过数量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实际上,跨国公司在近几年的投资中从未间断过扩展和升级其在中国的这些机构,越来越多的世界巨头将重量级的研究中心设立在中国,更为重要的是这并不仅仅因为来自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或者其他一些方面的资源优势。
微软、摩托罗拉、惠普、NEC、三星等一大批优秀的跨国公司相继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以研究院为形式的研究机构。
“我们经常讲,如果不能在中国的企业研发方面取得一定成果,那么就会使西门子的全球战略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德国本土之外,中国研究院是西门子最重点要发展的研究院。”在徐亚丁看来,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的作用并不止于针对中国市场,它还肩负着能够使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强竞争力的使命。
“要知道,IBM中国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与美国或者其他海外研究机构的人员一样出色,你根本不会因为某一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是出自IBM中国研究院而感到惊讶。”这是来自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总监郭希文的评价。其实,早在1995年IBM便成立了中国研究院,其不但是凝结 IBM 全球研究开发技术的窗口,更在研究领域里成果不断,真正成为了IBM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一环。
不仅是欧美企业,连一向在研发投资方面非常保守的日本企业也开始将研究机构布阵于中国。本田、丰田、NEC、松下、富士通、东芝、资生堂……几乎能叫得上名字的大型日本企业在中国都有重要的研发机构存在,而这些机构所担负的已经不只是简单的项目任务。
评述这一现象时,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葛顺奇副教授认为,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层次由简单的项目开发提升到基础研究,技术层次由本土扩展到全球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完成,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研究机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溢出效应,比如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效应、对于国内公司的示范效应、加速国内技术和人才流动的关联效应。实际上无论中国经济还是这些跨国公司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价值,有谁会轻易放弃分享这种成长机会呢?
世界实验室VS世界工厂
是的,没有人愿意放弃分享中国的发展,而且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跨国巨头们还在积极寻找着其他的类似“金矿”,他们的目光甚至不用搜索得太远。
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人们总喜欢去比较,美国人如此,欧洲人如此,甚至中国人和印度人也是如此。其实在印度国内,很早以前就有一种以“世界实验室”自居的普遍心理,他们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中国只是“世界工厂”而已,在吸引跨国公司科研投资方面印度则是中国的“前辈”。
的确,印度在1991年才真正对外开放经济,但早在1985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便在后来被称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开设研究机构,随后通用电气、摩托罗拉公司等相继成立产品实验室,开展产品研发以及基础研究工作。不久前,印度总理提议发起了一场题为“印度研发——未来的世界知识中心”的国际研讨会,从政府到下属的科学技术部门、商工部门以及印度企业,都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印度。
不过在2006年9月,一项来自于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国家工程学会和医药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并有条件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这个调查针对15个行业209家跨国公司进行,结果是有68家公司表示要在今后3年内增加在中国的研发雇员,43家表示要在印度增加研发雇员。
长期跟踪调研跨国公司发展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注册咨询师邵翔认为,印度的产业链相对集中在IT行业;相比较而言,国内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产业跨度比较大,上海集中了化工、生物技术、汽车等行业领域,北京则集中了电子信息等IT领域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另一方面国内这几年在政策支持、区域环境以及人力资源方面不断趋于利好,因此在吸引研究投资方面还会不断地增长并逐步走向成熟。
印度,还是中国?这似乎是个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将市场划分为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和新兴市场,如果说中低端市场代表今天,高端市场代表明天,那么新兴市场则代表着未来。”徐亚丁认为印度和中国同样具有巨大的新兴市场,同样具有无数诱人的机会,谁能在这样的新兴市场上开发出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谁才可能赢得未来。
可以想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和印度仍然会为了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投资而暗中较劲。
人才输送VS人才垄断
中国的高校院所每年都会为跨国公司输出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实人才本土化也是跨国公司在研究投资方面重要的一个环节。
2006年11月18日,在北京的香格里拉饭店,IBM中国区总裁周伟火昆以及IBM各事业部高管亲自为通过2006年实习生计划选拔出的优秀毕业生颁发IBM公司聘用书。而在IBM实习生计划当中还包括一个称之为“青出于蓝”的实习项目,这个项目正是为IBM中国研究院全球项目提供人才输送。
“‘青出于蓝’计划是从四年前开始的,每年计划安排30名左右的硕士及硕士以上的学生参加,我们招收其中40%—50%的学生,另外50%可能是研一的学生,到了第二年毕业才能加入,因为这个项目并不是只针对第二年要毕业的学生。”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招聘经理向《英才》记者介绍说。
“的确,我们能感受到来自其他跨国公司以及中国企业在高级技术人才方面争夺的压力,”郭希文在回答记者关于人才争夺问题时认为,能够帮助中国人才发展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世界级人才,使IBM有资本在市场上吸收到更多的人才。
虽然有一些国内的企业抱怨优秀的技术人才都被这些跨国公司所垄断,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现在高级技术人才流动变得更加活跃了,这显然利于国内企业的人才引用。实际上,在国内很多技术密集的科技园区已经悄然出现了“星期日工程师”(利用周末的时间为另一些国内企业工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