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610 国际前沿 4P
他是下属眼中的帝王、对手眼中的恐龙、环境保护主义者眼中“地球的罪人”。
他凭什么值4亿美元?
文·本刊记者 杨柳
李·雷蒙德不太招人喜欢,执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年间,他一直争议不断,他是下属眼中的帝王、对手眼中的恐龙、环境保护主义者眼中“地球的罪人”,眼下,已经退休的他又因为巨额薪酬再度卷入舆论风暴的中心。
根据2006年4月16日披露的数据,雷蒙德去年的收入接近4亿美元,这包括6970万美元的工资、奖金、分红、股票奖励、股票期权以及9800万美元的养老金。
面对这些天文数字,美国的媒体出奇愤怒:
CBS拿雷蒙德的年收入跟普通美国人不足3万美元的年收入做比较,ABC将雷蒙德的高收入跟不断上涨的油价联系在一起(全然不顾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复杂的政治因素),美联社则在一篇报道中援引了一位股东的话——雷蒙德管理的是一家好公司,他并没有把一家坏公司变成好公司,所以,他的收入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厚道。67岁的雷蒙德为埃克森美孚效力了43年,从1993年出任CEO到2005年底退休,该公司的股价年均上涨14%,2005年2月,该公司超过通用电气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公司,2005年,埃克森美孚净赚360亿美元,这虽然得益于原油价格的飙升,但雷蒙德作为管理者的功劳同样不可抹杀。对于股东,埃克森美孚曾在19年里每年都提高股息红利,这在国际石油大公司中是绝无仅有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雷蒙德是否值那么多钱?回答是与不是都显得武断。这也正是高管薪酬问题讨论了这许多年仍无结果的原因。不过,有一个动向是值得期待的——今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议对薪酬披露规则进行14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改,修改后的规则将首次要求公司在递交的企业授权委托书中专列一栏提供公司薪酬最高的五位管理者每年的薪酬总数,并对他们所获的各种福利价值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信息透明,这也许是监督管理最为可行的办法。
德意志银行监事会主席辞职的原因看起来有些滑稽。
1分37秒断送锦绣前程
文·本刊记者 杨柳
一句话催死了一家奄奄一息的企业。德国人罗尔夫·布鲁尔让自己丢了德意志银行监事会主席的位置。
德意志银行是德国最大的银行,69岁的布鲁尔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19岁,当学徒;37岁,升部门主管;60岁,任CEO;65岁,做监事会主席。在布鲁尔任CEO的5年间,德意志银行加快了全球扩张的步伐,1999年,斥资90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一跃而成为全球性企业,布鲁尔便是这场交易的策动者。即便是2002年阿克曼接替他成为CEO之后,作为监事会主席的布鲁尔在这家银行仍然保有绝对的权威——连CEO的任命都是由他负责的。
然而,这样一个强势人物却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他的辞职于2006年5月生效,而他的合同原本到2008年才到期。
布鲁尔辞职的原因看起来有些滑稽。
2002年2月4日,彼时还是德意志银行CEO的布鲁尔正在接受彭博电视的采访,对方问他是否准备向负债累累的基尔希集团伸出援手。布鲁尔回答道,“关于基尔希的所有报道显示金融机构不准备向它提供更多的贷款。”这是一个只有1分37秒的片段,它给布鲁尔带来的却是长达几年的官司。2002年4月8日,基尔希集团提交了破产申请,该集团的当家人认为他的企业是“布鲁尔一手毁掉的”,他对布鲁尔提出了诉讼。最终,2006年1月,联邦最高法院裁决布鲁尔质疑基尔希集团信用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之后,布鲁尔提出了辞职。
“基尔希居然成了他离开的原因,这真是个耻辱。”纽伦堡大学银行学的一位教授如此评价。
一旦罪名成立,三人的最高刑期分别将是70年、55年和15年。
美国破获最大内幕交易案
文·本刊记者 杨柳
在高盛集团,26岁的债券分析员普洛特金原本是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出人意料的是,深藏不露的他居然就是美国近几十年来最大一起内幕交易的主谋。
去年落网的高盛前雇员帕伊钦是普洛特金的同伙。两人先是游说美林证券投资银行部一位低级别的分析员斯皮格尔曼,后者负责提供即将进行的并购交易的内幕消息,前者则在消息公布前购进股票,在消息公布后抛出股票,赚取差价。据调查,斯皮格尔曼共向普、帕二人透露了6起并购案的消息,包括去年1月宝洁对吉列的收购以及同年8月阿迪达斯对锐步的收购,三人从中获利不低于640万美元。
此外,普、帕二人还招聘了包括20岁的伦特里亚在内的两个工人,安插他们到承印《商业周刊》的Quad/Graphics印刷公司工作,让他们在《商业周刊》送摊前的交易日将“华尔街内幕”栏目中评价较好的股票提前告诉自己。普、帕二人据此买了大约20种股票,净赚34万美元。
普、帕团伙的计划还包括请一个脱衣舞娘,让她引诱银行界人士泄露商业机密,这项计划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2006年4月11日,普洛特金、斯皮格尔曼和伦特里亚被捕,一旦罪名成立,三人的最高刑期分别将是70年、55年和15年。
内幕交易是证券市场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国证监会已经查处并公布结果的内幕交易大约有12起,处罚以罚款为主,罚款数额还很低,用郎咸平的话来说是“最高才罚款50万元,50万元对于内幕交易者有什么作用呢”。
尽管涉及的金额不多,此项交易还是备受关注。
雪佛龙轻取印度石油
文·本刊记者 杨柳
2005年,全球第四大的石油公司雪佛龙战胜中海油,用173亿美元买下了在亚洲地区表现优异的优尼科公司,以开拓它在东南亚的石油及天然气市场。如今,雪佛龙将手伸向了印度,意图同样明显——拿下亚洲市场。
2006年4月12日,雪佛龙公司宣布,公司将与印度最大的一家集团Reliance Industries Ltd.合作,在印度西北岸的贾姆讷格尔建一个炼油厂,加上Reliance在当地已有的一家炼油厂,两家炼油厂的产量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炼油公司,达到每天123万桶。为此,雪佛龙公司将很快支付3亿美元以换取Reliance Petroleum Limited 5%的股份,未来,它还可能将股份增加至29%。
尽管涉及的金额不多,此项交易还是备受关注,分析家们视之为雪佛龙进入印度市场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此前,尽管雪佛龙的加油站遍布整个东南亚,印度市场却一直未被开垦。更重要的是,此项交易让雪佛龙结识了一个印度伙伴——Reliance,2005年,这家印度最大的石油化工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52亿美元,利润则高达17亿美元。新炼油厂的汽油计划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有一些也许会出口到欧洲。
这些年,印度经济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印度政府在鼓励国内公司竞标外国石油资产的同时积极吸引国外公司参与国内石油勘探,印度石油部长桑卡尔艾亚尔就经常四处出访,开展石油外交,2006年1月,他来到北京,中印双方就两国能源合作的问题达成协议,而此前,在能源领域,两个国家更多地是以竞争对手的身份同时出现。
英特尔抓起百度的手,跳上了搜索引擎的经济快车。
追赶Google
文·本刊记者 杨柳
就在Google郑重其事地将中文名字“谷歌”昭告天下的第二天,英特尔抓起百度的手,跳上了搜索引擎的经济快车。
2006年4月13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宣布与百度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双方将共同推广彩电、手机和电脑等领域的搜索应用,英特尔还将向百度开放测试平台,供其测试复杂的搜索、计算程序。
这么一来,Google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英特尔与Google交往甚密,Google曾是英特尔的大客户,英特尔CEO欧德宁也是Google的董事会成员,今年3月,Google忽然抛弃英特尔,转而选择它的死敌AMD,给了英特尔当头一棒。
比起搜索领域的菜鸟英特尔,微软是更可怕的对手。2004年,“被Google踢了屁股”的微软发布了自己的搜索引擎,虽然没能取得“让一个叫Google的公司不高兴”的震慑效果,却也慢慢缩小了原有的差距。2006年4月7日,微软对外宣布,公司将推出两款新的搜索新产品——产品搜索和学术搜索,前者与Google的Froogle服务类似,后者将挑战Google的学术搜索服务,用户可借此查找学术文章。
面对针锋相对的竞争,Google似乎游刃有余。过去的几个月,这家以创新著称的公司连续推出了多款新产品,包括财经频道和网络日历服务。4月20日,Google公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财报更是让投资者欢欣鼓舞,第一季度,Google的营收为22.5亿美元,净利润为5.92亿美元,超过了许多分析师的预期。
市场不会永远只属于Google,但要撼动Google根深蒂固的老大地位,其他公司还是得奋起直追。
造成毕希睿与工会交恶的,是这位CEO降低成本的强硬做派。
大众CEO削成本削出风波
文·赵志龙
离开,还是留下?这个困扰了大众CEO毕希睿3个月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5月2日,大众监事会在汉堡决定,把毕希睿的合约延长5年,到2012年4月16日。此前,与大众工会交恶,造成了毕希睿的帅位震荡。3月1日,大众汽车监事会主席、前任大众CEO皮尔希在接受采访时明言,延聘毕希睿的问题,需要在公司内部公开讨论,因为工会代表并不喜欢现任CEO。果然,4月19日,大众汽车监事会宣布,推迟决定是否延期毕希睿的聘任合同。
尽管传出坏消息,但市场仍然看好毕希睿,这似乎预示了毕希睿的有惊无险。帅位风波掀起以后,大众的股票仍然升了1个百分点,达到62.17欧元。实际上,大众股票今年已经增长了39%,投资者对毕希睿削减成本、增加利润的策略,持非常乐观的情绪。
毕希睿热爱雪茄,喜欢飚车,总是显示出精力充沛的状态。他作风硬朗,做事专注,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大学一毕业,毕希睿就进入宝马工作,此后一路攀升,坐到了宝马CEO的高位。不过,据他自己回忆,他从没想过会为一家汽车公司做事,他的最初理想,是开一家自己的企业或咨询公司。经不起宝马的诱惑,毕希睿决定呆一年看看,但从此就没有离开。然而,收购罗孚造成的巨额亏损结果,终止了毕希睿在宝马的成功序列,他最终黯然离职。
造成毕希睿与工会交恶的,是这位CEO降低成本的强硬做派。他曾在今年2月表示,为了在2008年实现税前利润51亿欧元的目标,他将取消2万个工作岗位,这相当于大众在德国西部工人数量的20%。此外,毕希睿还在考虑关闭大众在德国本土的一些工厂,这些行动也引起了工人的不满。
市场的看好和大股东的支持,是对毕希睿公司治理战略的肯定。不过,如何谨慎地削减成本,仍然是摆在这位硬汉面前的关隘。
一边是西欧汽车工业的裁员或关闭,一边是东欧汽车生产的如火如荼。
高成本重创西欧汽车业
文·赵志龙
好消息和坏消息在接连刺激着英国经济的神经。2006年第一季度,英国工业生产增长达到6年来的最高水平。然而,工业增长的良好势头并没能改变汽车工业的衰退命运,4月18日,法国标致宣布,将关闭其在英国考文垂的利顿工厂。
早在今年初,标致公司就展开了一项有关利顿工厂经营效率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利顿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太高。最终得出的结论为:标致很难找到给利顿工厂继续追加投资的理由。于是,关门似乎成为惟一可行的办法。
西米德兰地区——英国老牌工业基地的汽车工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遭受的第三次重创。先是2004年,该地的捷豹工厂被关闭;随后的2005年,罗孚又遭遇破产,造成6000名工人失业。
当地工会认为,关闭利顿工厂将给当地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工会估计,利顿工厂的一个工作岗位能给相关服务企业创造三个就业机会。利顿从1999年起开始生产标致206,目前拥有两条生产线和2300名工人。
成本问题已经成为西欧国家汽车工业难以突破的瓶颈,而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又是导致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边是西欧汽车工业的裁员或关闭,一边是东欧汽车生产的如火如荼。位于捷克布拉格附近的丰田标致雪铁龙汽车(TPCA)柯林(Kolin)工厂,在2005年投产,设计年产量为30万辆微型车。东欧技术工人的工资,只及西欧同行的1/5。面对如此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西欧汽车巨头实在很难找到不转移产业的理由。
现年57岁的布罗克是饮料业的老行家,曾经出任多家世界级饮料企业的总裁等高管职位。
可口可乐企业有限公司(CocaCola Enterprises Inc.)董事长劳利·克莱恩总算可以喘口气了。4月25日,资深经理人约翰·布罗克被任命为可口可乐企业有限公司CEO,于5月15日履任。此前克莱恩身兼董事长、总裁。
现年57岁的布罗克是饮料业的老行家,曾经出任多家世界级饮料企业的总裁等高管职位,在业内积累了极佳口碑。布罗克有记录的职业生涯始于辛辛那提市,他在那里的宝洁公司工作了近10年。在到可口可乐企业以前,他曾任全球产量最大的啤酒酿造商英博公司(InBev)的CEO。而他最知名的职业经历,则是在吉百利·史威士公司成就的。
离开宝洁后,布罗克在1983年进入知名的吉百利·史威士公司(目前全球第三大软饮料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吉百利·史威士公司先后收购了A&W、Dr Pepper、7 UP等知名饮料品牌,并与凯雷集团结成战略联盟,组建了美国瓶装公司。布罗克也出任了吉百利·史威士公司首席运营官(COO)和Dr Pepper—7 UP瓶装公司董事长,并曾在吉百利·史威士担任过包括技术、运营、销售等在内的多种重要职位。
布罗克被看好的主要原因,正是他带领吉百利·史威士在美国取得的里程碑式胜利,而获得辉煌的背景,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大巨头的虎视眈眈。布罗克始终秉持明确的经营目标,在企业内部塑造了合一的价值理念,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营销大师,在全球大约160个国家,把吉百利的品牌产品卖给了可口可乐,为公司赚得了总计10亿美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