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模式”的成功刺激了世界各国都纷纷效仿,印度的班加罗尔、金奈和海得拉巴,有欧洲硅谷之称的爱尔兰都柏林,英国伦敦的M4走廊,中国的北京中关村及台湾新竹科学园区,都成了各自国家和地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美国硅谷的成功被公认为是像斯坦福研究园这样的核心大学科技园造就的。
大学科技园的原理就是把最好的头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创新场”,在“场”中,思维通过密集、频繁的对撞,从而产生高位阶的思想化合。尽管没有严谨的科学数据证明,但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源头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聚变式飞跃。
如今,聚集了大量的国际和国内一流高新技术企业的清华科技园,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创新源头之一。
天时篇
说清华科技园“命好”,是因为它迎合了三个天时。
说清华科技园的崛起赖于天时,是因为它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都暗合了国家政策的精神、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市场经济的环境。
历史的开端总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清华科技园历史的开端,用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的话说,有一定的戏剧性。
1993年,“南巡”春风也刮进了大学校园。那时候国内大学办公司的情形十分普遍,清华大学也不例外。
梅萌回忆说:“推开清华一个教研室的门就是一家公司,当时清华的教研室是140多个,企业是160多个,后来我开玩笑说‘推开一个门还能碰见两个公司’。”
为此,清华大学提出学校功能分区的想法,并决定专门办个科技园,面向产业,面向市场。“大学里面就是教学科研,要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呈现两面性,历史的发展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大学的无奈在于,再高的校门也挡不住市场化的大潮,而本来是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校园功能分区的被动想法,没想到却冥冥暗合了依托大学兴办科技园这个市场变化。
斯坦福科技园的产生也是历史偶然的结果。当时一些工业公司看中了斯坦福校园中尚未开发的土地,就说服校方将未开发的土地租给自己,还能为大学增加经费收入。而就是这个单纯的经济目的在历史风云际会的巧合之中奇迹般地造就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的崛起。
而清华的这次“被动改革”不但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梅萌也因为这个当时还没有显现的历史潮流,找到了自己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事业。
说清华科技园“命好”,是因为它迎合了三个天时。梅萌把科技园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三个六年。
梅萌回忆说:“1994年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正好赶上了清华大学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此,得到了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对科技园来说是个绝好的历史机遇。”
而第二个天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从1999年开始,我们进入第二阶段,正好赶上全球的网络经济热潮。网络经济的发展对高新技术成长刺激非常大,也非常重要。还有国内的有利时机就是国务院批复要建中关村。”
从1999—2001年是整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期,社会开始关注创新创业。而中关村科技园区域的规划,使大量的创新企业开始聚集到中关村。
“那段时间为清华科技园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清华大学也投资,外面的资本也聚焦,我们一下子从一个穷人摇身变成了富人,开始大规模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建了一大批房子,实力有了很大进步。”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倡自主创新,而且又从政策等方面向自主创新倾斜,这正是梅萌提出的第三个六年的开始。
“又赶上一个好时候,我们第三个六年计划是从2005年到清华建校100周年的2011年,我们早在2000年的发展纲要里就提出了在第三阶段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钻石企业,正好又赶上了国家提出要建创新型国家,我们的确命好。”
天时可以看作是机遇,机会来了,更重要的是抓住机会,做好自身的准备。清华科技园的发展也得益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机遇。
国家的扶持,清华的支持,网络经济的刺激,中关村的发展以及清华周边地价的蹿升,这些机遇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清华科技园能够准确抓住这些机遇却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近代以来,清华大学就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而清华科技园纯正的清华血统,又让它能始终跟中国主流的发展方向是保持一致。
机会来了,清华科技园抓住了。
中关村的核心科技园诞生在清华也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既有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有清华科技园自身的原因。
北大“推倒南墙”现在看来是中关村发展的历史性事件,而当时,正是全球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高科技企业在迅速崛起,催生了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市场需要,而“产学研”的通路不畅又必然要产生适应市场需要的模式。从这个角度看,不经意“推”出的中关村和无奈之下“隔”出来的清华科技园都是历史风云际会的必然产物。
地利篇
清华科技园地块好,处在中关村的核心区。
清华科技园位于清华大学东南,占地面积25公顷,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如今是中国最大、智力最密集的科技园区。
从道光帝五子敦亲王奕综的“小五爷园”到大清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再到民国的清华大学,这块北京北郊的风水宝地,水清木华,人杰地灵。
清华科技园地块好,处在中关村的核心区。而身兼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北京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梅萌早年在这里盖房子、圈地屡出大手笔,以至于人们都把他当作房地产大腕来看。甚至一些清华的师生也认为梅萌是个房地产商。
事实上,梅萌在2000年主持制定的《清华科技园发展纲要》里,就明确提出了清华科技园的三大功能定位:创业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
房子和地是科技园的基本要素,但不是核心竞争力。梅萌的“地利”不是地价,而是资源。
纯正的清华血统让清华科技园可以借助清华大学的势能,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这些资源是梅萌眼中清华科技园的“地利”,他将它们概括为“四个世界一流”:世界一流的硬件环境,世界一流的企业聚集,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世界一流的支撑服务体系。
如果清华科技园想唱好一台戏,那么必须戏好,舞台好,角儿好。梅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好台子。
从2000年至今的6年间,梅萌一口气盖了创新大厦、威新国际大厦、科技大厦和文津国际等一系列好舞台,清华科技园的“好戏”也就随着这些舞台的竣工开始上演。
“世界上最好的科技园我去过不少,我们这儿环境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好台子自然能够吸引好角儿,“我们这儿世界500强的公司如SUN、P&G、NEC等大概有五六个,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大概有20多个。Google、微软都在这里落了户。”梅萌得意地为记者数着他台上的角儿。
好角儿带来的又是叫好的核心技术。现在的清华科技园内已经有涵盖当今IT行业众多领域的顶尖技术,这也是梅萌最看重的。
“技术是中国最缺少的。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快的发展速度,生产、制造、加工能力都是世界顶尖的,惟独没有核心技术。这儿聚集的一批公司都拥有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
一流的硬件环境,一流的企业聚集,一流的核心技术,这些都是世界一流科技园必备的要素。而让这些要素发挥作用,实现“场”效用的则是支撑服务体系,软环境。
软环境里,高级人才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依托清华大学雄厚人才储备的清华科技园在这方面的地利因素也是得天独厚的。今年9月,Google在中国第五次搬家,正式落户清华科技园。而李开复给出的理由就是:主要看中了这里的研发人才。
谈到软环境的质量,梅萌坦言:“跟世界一流还有差距,主要是中国大环境和国外创新创业环境之间的差距,这个光靠我们努力还不够。我们也确实是在摸索,因为在中国建大学科技园比国外难,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同行都要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不用做这么多事,他们的科技园盖房子做孵化器,剩下的事靠社会机制都能做。我们看过硅谷,看过剑桥,看过台湾的,我们走的路跟谁都不一样,我们是自己独创出来一条路。”
梅萌摸索了12年的成果,被总结为“四聚”模式:聚集、聚焦、聚合、聚变。梅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到清华百年校庆之时,清华科技园的“四聚”模式能孵化出世界一流的钻石企业。
人和篇
稳步快速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团队。
清华科技园的天时是把握了历史机遇;清华科技园的地利是毗邻清华大学的独特资源;而以梅萌为核心的精英团队、校友的无私帮助、清华大学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构成了清华科技园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人和。
梅萌是个地道的“清华人”,从1982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留校后,他已经在清华学习工作了近30年。1994年4月正式上任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此后梅萌从未离开过这个岗位。以他为中心的一个核心团队始终掌控着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说道:“科技园的建设,在同样的政策和环境下,关键还是人。”清华科技园优秀的领导团队奠定了清华科技园成功的基础。
“尽管在小的方面,有过认识上的不一致,但从头到尾就没有大理念、大思路的大冲突。这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始终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梅萌说道,“清华科技园的稳步快速发展是因为我们发展中心始终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团队,核心人物包括我、徐井宏、罗建北等几个人。”
现任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启迪控股公司总裁徐井宏从1980年进入清华读书后,也是一步没离开清华。在这里,他从一个清华学生,转为学校的一个管理者,最后又转变为一个校产的经营人。被清华学子们誉为“创业之母”的罗建北,现任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清华创业园主任、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从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后工作至今已36年。三个人加在一起,为清华服务近百年,这期间,他们有过各自不同的岗位,而在1994年以后的12年,他们在科技园里凝聚成了一个战斗力超强的核心领导团队。
“当然,除了我和徐井宏、罗建北之外,我们这边还聚集着一批优秀的企业精英,庄宁、郑耀、王宝康、曹一兵、陈鸿波、罗茁、郑允……”梅萌得意地点着他手下的强将。
从当初一个模糊不清的科技园概念,到今天总资产32亿元,主体园区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的中国大学科技园中惟一的A类园区,清华科技园12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梅萌始终也没离开清华大学和清华校友的帮助。
从建立初至今,清华科技园一刻也没有离开清华大学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1993年底,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方惠坚找到梅萌,提出让他着手组建清华科技园。梅萌受命组建清华科技园,此后前任校党委书记贺美英、前任校长王大中、现任校党委书记陈希、现任校长顾秉林、常务副校长何建坤以及清华大学各院系教授等都关注清华科技园的成长,不遗余力地推动清华科技园的发展。
就任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时,梅萌40岁。回忆起创业生涯的初期有两件事对促成科技园初始架构至关重要:一个是“神仙会”;一个是去北大。
除了看书,研究硅谷、剑桥、新竹之外,当时大学科技园在大陆还没有成型的范例,梅萌找了各个相关行业的人参与“神仙会”讨论科技园的事,其中曾当过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清华校友徐贤修建议梅萌只能借鉴新竹的经验,不要模仿,清华科技园要自己开辟新路。“神仙会”让梅萌用最短的时间明确了科技园的发展方向,避免了初期的弯路。而去北大,让梅萌明确了清华科技园自身的定位。“北大在1992年推倒了南墙盖了一批房子,商业模式很成功。但是它的定位是科技贸易为主。我理解这是一种贸易和科技服务。我们当时就想,清华科技园还是要做跟它不一样的,面向的应该是大公司和创新公司。”
清华校友是清华科技园又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清华科技园成立12年以来,清华校友源源不断为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最新的理念、最优化的商业模式和顶尖的人才,以及大量的海外资本。在科技园发展之初,清华校友为清华科技园发展献计献策;清华科技园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清华的硅谷校友兵团更是不可多得的有利资源;清华科技园在各地的分园也得到了当地校友的鼎立支持;在清华科技园努力探索投融资道路时,清华的校友又走在前面,带动世界资本关注清华科技园企业。
清华科技园取得今天的成就,梅萌特别强调,各级领导的支持是清华科技园成功地重要保障和支柱,从1993年提出兴建清华科技园构想开始到现在,中央政府、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政府以及中关村管委会的各级领导都高度关注清华科技园,不断支持清华科技园事业的发展。
这种人和推动着清华科技园向着自己的既定目标挺进。而这种人和背后是梅萌的领袖魅力以及清华科技园领导团队的领导智慧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少年强则中国强”,从梁启超在清华著名的“君子”主题演讲开始,清华血脉注入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气质,也开始承载了近代中国工业救国的历史责任。
如今,在科技兴则民族兴的历史潮流下,清华又担负起了创新中国的历史责任。而梅萌正是这个历史责任的践行者之一。
清华科技园“四聚”模式
聚集——
经过12年的发展,清华科技园已经聚集了四个世界一流。
一流空间聚集:清华科技园占地25公顷,聚集了69万平方米的建筑,营造了世界一流的环境。
一流环境聚集一流企业:目前清华科技园聚集了400多家高质量的企业及机构,首先是世界500强企业的聚集,SUN、NEC、 Schlumberger、P&G、Google、Microsoft纷纷入驻清华科技园。除了这些世界500强,清华科技园还有20家海外上市公司。清华自身的企业以及清华一系列的成果转化机构也遍布清华科技园,最后,清华科技园最有潜力的还是2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
优质企业聚集核心技术:清华科技园内有2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至少有100多家拥有当今世界顶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些企业将会引领中国未来的产业方向。
准世界一流的服务体系:2003年,清华科技园提出系统构建有清华科技园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想,到今天,清华科技园已经搭建了准世界一流的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创新服务体系。
聚焦——
一方面,世界的目光聚焦清华科技园,同时,清华科技园也把目光投向世界,实践其回馈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
清华大学资源聚焦清华科技园,清华大学与园区企业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优先转移到清华科技园,同时也促进了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大批科研经费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进入清华大学。清华科技园产学研结合的商业模式,为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找到了一条积极有效的出路。
作为国家推动大学科技园事业的重要成果,政府资源倾斜清华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被国家和政府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对大学科技园的推动,引导政府资源向科技园聚焦。清华科技园也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国家创新体系建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惟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已经引起了世界目光的聚焦:
海外政府聚焦:清华科技园已经成为中国展示创新成果的窗口,多次接待国外政府科技部、信息产业部部长的来访。英国财政部长曾点名去清华科技园参观。
海外同行等研究者的聚焦:清华科技园的成就吸引了世界同行的关注。我国台湾的新竹、美国斯坦福等优秀科技园开始研究清华科技园模式。
海外资本聚焦:初期的风险投资、末期的资本上市都非常看好清华科技园这个区域。初期的风投关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外风投大规模到科技园寻找投资项目,一种是国内小投资公司先投钱,世界主流投资公司紧随其后。资本的末端也非常关注清华科技园企业,纳斯达克公司总裁也到清华科技园参观,两者的合作也提上日程。纳斯达克公司未来五年在中国要找100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清华科技园内多家企业被列入纳斯达克的候选名单。
聚合——
聚集和聚焦是物理反应,是清华科技园累积势能,蓄势待发;而聚合则是化学反应,各个要素偶合,发生质变的过程。
企业和大学的集合:清华科技园正积极推进企业和大学的结合,利用大学的创新资源、企业的创新技术,促进企业高速成长,推动大学学科建设。清华科技园现在拥有的核心技术,大部分来源于清华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如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的技术标准就是企业跟大学合作的成功典范。
企业间的聚合:清华科技园正在不断推进平台建设,提供交流机会,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凝聚。
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聚合:清华科技园在12年的发展中得出经验——企业发展不仅是靠人才、资本、技术,还需要专业的中介机构来运作叫座作品。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中介市场,清华科技园在不断完善中介市场,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聚合。
聚变——
清华科技园的目标是通过公司聚集、资源聚焦、各要素间的聚合来实现科技园自身的聚变,实现科技园企业的聚变。从世界范围来看,IT行业培育出一个世界级的公司快则两年,一般五六年,长则十年。从2003年开始全面搭建创新服务体系,到2011年清华校庆100周年的时候,通过近十年的聚集、聚焦、聚合的酝酿,以及清华科技园“钻石计划”的打造,清华科技园一定会聚变出一批世界级的钻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