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充当了吸收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载体。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货币化进程,过去26年间,差不多每10-12年,城镇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就会增加10倍。假定你的目前月收入在3000元,那么在1994年你的月收入大体只有300元,而在1982年你的月收入可能仅30余元。这是一个可怕的、但却被广为忽视的进程,它告诉我们两个事实:一是中国到处都充斥着过多的钱,二是现金不能长期持有。
中国现在货币流动性过剩到何种程度?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信贷增长的速度异乎寻常地快,4个月放贷1.67万亿,达到了全年预期目标的64%。但是即便4月创下单月贷款增长额历史最高纪录,也不能和存款的日新月异相提并论。毕竟现在存款增速仍然比贷款增速快5个百分点。存贷差超过10万亿,估计在银行体系内的闲置资金超过3万亿元。
巨额的流动性过剩足以使得银行高管人员寝食不安。例如截至4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8.2%,目前每年3万亿的储蓄增长,对银行来说意味着每年额外的1800多亿的利息负担。
如何消化中国银行体系过度的流动性成了棘手的难题。这些钱流向哪里呢?在猛烈的货币扩张之下,中国经济就像注水肉,哪部分注水稍微少一些,钱就流入哪里。
过度的流动性会流向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吗?炒汇实在是件风险叵测和需要专业技能的事情,而黄金投资则金价已高并且流动性欠佳,那么再能够分流银行业储蓄飙升压力的,只有国债、股市和房地产了。就国债而言,目前退休老人排队买国债的场景总是令人辛酸。期望股市分流资金吗?中国股市即便以现在罕见的大牛市行情而言,能够吸收的流动性也不过就三四千亿,无论如何,相对于3万亿的流动性过剩,仍是杯水车薪。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充当了吸收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载体,它像一块海绵一样每年吸收至少1万亿以上的流动性。因此面对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如果没有房地产吸纳流动性,那么极有可能的结果是,早在2005年初,银行间市场一年期的资金利率可能会跌到只有1.6%左右。中国至少需要持续3年的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才能显著缓解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危机。
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最直接渠道,商业银行确实是解决流动性难题的主要责任。就给开发商贷款而言,二级以上资质开发商2600亿的净资产,以及大约7%的贷款不良率,似乎对银行而言,这种贷款规模和质量,是大体过得去的答卷。就给个人发放的按揭贷款而言,目前1.8万亿的按揭余额,对应的是不足2%的不良率,算是银行相当优质的资产了。因此,房地产行业对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有积极的作用。
我迄今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对按揭贷款如此忧虑,经济增长总是有起有落,经济不景气时,按揭贷款的不良率肯定会上升,但企业利润的滑坡和亏损,较之居民收入增长的下滑要严重得多。加上有证券化等措施,因此,中资银行不推进和规范按揭业务,就相当于将这种极有潜力的蛋糕拱手给了外资银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