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月度资讯
是反思高校扩招的时候了
梁小民
日期:
2006-10-29
浏览次数:
23204
Y408 专栏 1P
是反思高校扩招的时候了
文•梁小民
春节一过,人才招聘会又活跃起来。在各个人才市场上,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主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今年又有几百万大学生涌向市场,尽管起点工资降到和民工一个价,仍然一职难求。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反思一下,高校扩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高校应不应该扩招取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些年来,我国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但由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达之后可以普及大学教育,如欧美发达国家一样。但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大学仍然属于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是少数人。这首先是因为,在这一阶段,普及教育比大学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重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依靠的不是普及的大学教育,而是普及的基础教育。这些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成人识字率(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小学教育)已达70%以上。这种普及教育的水平使工业发展有了充分的后备军,也使农村人口能较为顺利地转变为产业工人。经济学家证明了,在这个时期,普及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远远高于大学教育。
发展哪一种类型的教育是一个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在我国能用于教育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最迫切的方面。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国家,是无法建成共产主义的。但没有一位革命导师讲过,没有普及的大学教育,建不成共产主义。我们的教育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主要不是依靠大学教育,而依靠普及教育。现实的状况是,大学教育超速发展,号称要成为世界名牌大学者,可以得到十几亿元的政府财政支持,而广大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极为落后。发展基础教育不仅要增加教育支出,还要改变配置格局。大学超速发展挤占了基础教育经费,显然是资源配置失误。
教育资源配置的另一个标准是市场需求。如果大学毕业生都找到可以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说明大学扩招并不错。但现实的情况是,市场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而是技术工人。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相当抢手。其实经济学家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曾获诺奖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注意到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技术工人最受欢迎,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不仅找不到工作,还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他早在50多年前就呼吁发展中国家要把更多教育资源用于普及教育。这种真知灼见至今也没有过时。
大学扩招还引起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在扩招的同时实行“教育产业化”,把教育办成和造汽车、开饭店一样的赚钱行业。这种产业化的结果是大学(甚至包括中小学)收费急剧增加。现在高校的学费普遍上升到5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支出,一个大学生一年支出在1万元以上。这样高的支出不仅农民承担不起,连城里的中等收入家庭也难以承受。教育费用增加对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和谐社会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大学的规模、招生数量在迅速扩大,但教育水平却在下降。许多大学的教师都感叹,如今教师不如过去那样认真教,学生也不如过去那样刻苦学。与扩招前比,大学从1071所增加到1731所,且都把“学院”改为“大学”,教师也翻了一番,但这种高校的“大跃进”却是以教师和教学质量下降为代价的。在任何事业上,“大跃进”都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的大学是从1998年开始扩招的,到现在已经8年了。实践已经对扩招的结果作出了回答。应该说,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在这个时候,有必要认真总结大学扩招的经验与教训,并且果断地作出调整。大学教育应该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这也是我们调整大学教育的指导方针。
(作者系清华大学EMBA项目特聘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