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月度资讯
金融改革要“神似”不能“形似”
左晓蕾
日期:
2006-10-29
浏览次数:
1811
Y408C 专栏 1P
金融改革要“神似”不能“形似”
文•左晓蕾
中国银行双鸭山四马路支行的9.146亿元承兑汇票大案,在“震惊”之余,对于银行改革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执行制度比建立制度更难。据报道,银行承兑汇票,涉及不同的银行,在每间银行内部涉及不同的部门,参与每一道程序的机构和部门都有严格的监管和复查的系统。从出票、贴现到承兑,多道程序和环节,只要有一个地方按照规则行使查询的职能,这宗诈骗犯罪就不可能得逞。但是四马路支行的案件居然在多家银行之间循环周游达两年之后才曝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有规不循,有矩不蹈”问题的根深蒂固和积重难返。
相关的制度和规章一直都存在,各种规则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由于长期的“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的错觉,视规矩为无物,法律规则“有其名而无其实”,“潜规则”当道,“土政策”盛行,甚至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使银行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大。
在银行的改革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机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建设相信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特别是去年中行发生河松街高山案件以后,操作风险的防范机制的建立肯定是重中之重。四马路案件就发生在中行进行大规模制度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并再次以不执行规范业务程序的违规违法“操作风险”导致银行损失,这使我们感到严格地执行制度和规则比制定规则和制度困难得多。银行改革乃至整体金融的改革要在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执行的力度,加强司法问罪的力度,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
第二个问题,建设软环境比建设硬环境更难。近年来,国家下了很大的气力,剥离银行的坏账,向银行直接注资,力求达到巴塞尔协议关于8%资本充足率和坏账准备金率标准,也力求达到海外资本市场的上市标准,可以说是卓有成效。不少银行已经逐渐接近,有些已经达到了标准,大大降低了银行整体风险。包括各银行花巨资聘请国际著名金融系统提供商,建造的国际水平的信息管理系统,前台、后台、中台乃至连接整个银行分支机构的银行网络。总体来说,硬件和硬环境的建设,不能说国际接轨已经非常到位了。但是四马路和河松街案件显示,我们的软件或者说软环境可能严重缺位。
前期的银行业改革,以政府注资、提升资本充足率、降低坏账率、上市达到一些硬指标为主是很有必要的。改革进展到目前的阶段,特别是出现由人引出的操作性犯罪案件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硬件建设达成硬指标的同时,更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诚信原则的建立,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的培养。改革也要“以人为本”。没有真正的现代银行的文化软环境,硬件也是“形同虚设”。
第三个问题,神似比形似更难。银行改革坚持了“股权换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战略思路,核心是引进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机制、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以及各种现代企业管理的流程。
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银行比如中国银行,已经进入上市程序,相信内部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特别是风险控制方面相关的技术,应该按照外国战略投资者提供的模式接近完成。需要重视的是,复制外资银行的组织结构,或者依样画葫芦地设置一些部门和岗位,从形式上采取拿来主义,移植外资银行的模式,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外资银行的内部机制的实际运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如何保证每一部分都能有效率地安全运行,把各种风险降到最低,这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了。
整个系统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每一个器官每时每刻都按照大脑发出的信号,各司其职,规则并灵活地运行,使人正常生活和工作,不会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突然出了问题,使人陷于困境。某些地方出了毛病身体也具备调节功能自我恢复或者马上就医治疗,保证身体能健康运行。这样的机制才是外资银行管理经验中的“财富”,才是最核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精髓和神韵所在。不抓住这一点,只能是有其“形”无其“实”。形似不等于神似。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